
Participants Artist’s Feed Back
1, About Kunming Part 昆明之行反馈:
Nguyen Trinh Thi:语言是一个问题,我要靠翻译才能了解其他人,对中方艺术家了解不够。
Nguyen Phuong Linh:希望中国艺术家在越南能有对公众开放的作品介绍。很意外能在这样的空间展览。
Nguyen Thanh Mai:空闲的时间太多,我希望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更多。
王涵: 每件事都有一个开始,昆明部分就是这次艺术家的交流项目一个开始。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有没有好的作品产生或是展览是否成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的艺术家开始对话,开始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她们所关注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我认为这一类的交流项目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在与其他艺术家的交流中,打破自己习惯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语言、风俗、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差异,交流就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更多有意思的经历和思考会在日常中渐渐浮出水面。这种交流的成果在短期内不一定立刻就能呈现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每一个参与项目的艺术家都会感受到。
雷燕:过去对越南的当代艺术了解很浅,很模糊,更多的了解是传统艺术。但越南艺术家的到来使我们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个活动的交流,我想将来会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更多的让中国人了解到越南当代艺术。对我来说,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增进了解。当然,我们的策展人也很年轻,这是开始,我想通过一些经验的积累会也来也好。
陈玲洁:即使是中国人在一起,刚开始都需要一些时间去相互熟悉和了解。中国人和越南人面孔相似,但也有很大差异。我希望项目的交流不只是在项目中,更多的是在之后。
石志洁:两个国家的女性有相似之处,例如内心开放的过程是很慢的。我特别关注差异性,对我来说,语言是最大的障碍。
刘丽芬:参与的中国艺术家彼此已相识了解几年,但越南艺术家之间可能并不了解对方,通过邮件联系到来到昆明,很感动她们之间的关系变化。关于展览的空间,并非是最完美的,但对我和王涵来说,这也是我们的尝试。自去年开始,我们做了几个项目,每一个空间的选择都是不同的尝试。
Tran Luong:这个项目不能说最完美,但亚洲艺术网络是支持的。因为策划人和参与的艺术家都很年轻,以及这样的合作方式也是他们所认同的。
作为基金会的观察员,我不可能教你们怎么做。但我的角色比较混淆,即是观察员,也是越南方的组织者。现在Thi作为越南方的组织人出现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对我自己来说,我曾试图建立和东南亚包括中国的联系。对越南艺术家来说,10天的访问太短了,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相对是封闭的。我仍然在寻找更多的机会能够让他们参与。
2,after the trip to Vietnam越南之行后反馈:
陈玲洁(2008年12月1日): “一来二去”项目两部份加起来共二十几天,虽然交流时间非常短,但得到的感触颇多。首先一点就是语言上的障碍,我外语很差,只能支言片语的表达出几个单词,比脚划手的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她们沟通,还好几位越南女性艺术家都非常聪明,在生活锁事上能大体猜出我想说点什么。但要想在艺术观念或作品解读上来交流的话就只能通过翻译了,那样会受许许多多条件的限制而使交流不畅快。
还好作品会说话,不分国界,不一定非要语言的阐释,当越南艺术家把作品以讲座方式呈现给我们时,我们之间的交流递进了许多。
另一方面的体会是越南艺术家做事很即兴,没计划,生活节奏比较慢,时间观念不是很强,和之前我们交流过的北欧艺术家形成强烈对比。我想这是她们的一种处事方式,刚开始很不习惯,会很生气,回来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其实这是一种比较真实的状态,更贴近艺术家本身的自然呈现,很随意的生活工作方式,这作为一个艺术家个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项目团体,尤其是两个不同国籍的艺术家团队在一起交流,就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了解,就需要更多的配合与理解,这个过程应该就是国际交流项目的意义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我的第三点体会就是项目团体的配合。我认为这一项目在人员的选择上做得非常好,尤其是云南部分,每个成员涉及的艺术领域都不一样,成员大多都参与过国际交流项目,可以把之前总结的宝贵经验用在这一项目里。王涵、石志洁和我参与过的是同一个与瑞典女性艺术家的交流项目,感触很深,收获颇丰,我们都还处于瑞典交流项目的兴奋中,又投入越南项目,就比较有激情,也更用心去交流。另外相互之间的熟悉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矛盾,彼此信任,分工协作。因为做的是国际交流项目,重要的是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去和异国艺术家沟通,了解异国风情人文、艺术现状、女性艺术家作艺术的方式等等。
我觉得整个“一来二去”交流项目不足的一点就是主题不明确,要是仅仅只是“两国当代艺术交流”或“两国女性艺术家交流”等宽泛的概念,会使你来我往的相互进驻变成一个很好的来中国去越南的出国机会,而没有更深层次的交流意义。所以我想这一项目在主题设定上是否不够细化,比如诺地卡做过的“航海日志”、“为了爱”等项目都有一个主题,项目成员会围绕主题展开一些讨论会,围绕主题做些问卷调查,作品也会跟主题有关系等,具体明确的主题会使交流更深入。我们越南部分的交流,我感觉越南艺术家很茫然淡漠,可能是她们没有项目经验,也可能是工作生活处事方式就那样,也可能是主题不明确而使她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或者能做点什么。
整个项目做下来我觉得昆明部分日程安排紧凑、学术交流活动频繁,还以展览的方式使交流达到一个高点;越南部分艺术交流活动做得简单,但是玩得很开心,收获也很多,看了许多设计时尚、制作精良的越南民族手工艺品,对胡志明市的城市规划、法式建筑、旅游开发、传统美食、历史文化、服饰设计、市井生活等等都进行了考察,完全改变了去越南之前对越南“脏乱差”的浅薄认识。
陇玉梅: 参加此项目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以一种新的视觉了解文化交流的点点滴滴。只遗憾没实地呼吸越南的空气。
石志洁: “一来二去”与越南女性艺术家交流项目结束了,对于出生于80年代的我而言,越南是一个很近却很陌生的地理概念,从一些文学和电影当中解读的越南给了我很多或残酷或浪漫的想象,西方世界对越南描绘的视角更多地影响了行前的我。而真正踏上越南的土地,真正和当地的艺术家们亲近,真正体验了普通的越南生活,我才开始感受到越南真正的性格,我感受到她的羞怯背后的热情,感受到随遇而安的沉静,感受到不可动摇甚至顽固的坚持,感受到个体和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隐痛感,还有这一代越南年轻人和我们面对一样的困惑,历史和现在,我们在哪里?
越南和中国接近的并不只是国土,在历史和文化里,过去,现在,甚至未来中,我们都可以从相互之间找到观照。我也可以看到这种交流的愿望在艺术家之间是热切的。所有人都希望这样的交流不是昙花一现的,应该是持续的,深远的。
与越南艺术家所渡过的每一天都记忆深刻,我能感受到情感相通之处,感受到交流之中的交融与碰撞。我想一个项目并不能带来很深刻的改变或是得到某种结果,重要的它打开了一扇门,我们可以亲身经历可以思考,可以得到触动可以反观自身,就这个意义而言,我得到了很多。
Nguyen Trinh Thi: The project was a wonderful experience for me and hope that we can find ways to continue our connection and exchange. My favorite thing about the project is that we from the Kunming and Vietnam sides got to know each other as individuals and to know the environment, the background, the process behind our art works. I think my Chinese friends are wonderful people, women, and artists. Thank you Lifen and Wang Han for working hard.
Nguyen Phuong Linh: The project “In the course of our contacts” was a good chance for me to work with other female artists from Vietnam and China also to see a lot of creative works of Chinese art scene in Kunming.
Going to Kunming China helped me to learn about the society, culture. I think Lifen and the others in the group also had a good time in Hanoi. I am very happy that we became good friends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after the workshop.
I hope we would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work and exchange in the fu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