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山水 — 杨晶个展
艺术家|Artist:杨 晶 Yang Jing
策展人|Curator:薛 滔 Xue Tao
海报设计|Poster Design:赵琳 Zhao Lin
开幕|Opening:2018.05.18 周五 15:00-17:00
展期|Duration:2018.05.18 – 05.31 (周二-周日 11:00-18:00)
云南昆明金鼎山北路15号,金鼎1919艺术园A区,苔画廊
Tai Project, A Zone, Jinding 1919, Jin Ding Shan BeiLu No.15, Kunming, China
Tel:0871 65385159
公众号:taigallery
黑山风水
2003年上海举办首届春季艺术沙龙,以德国为主题国,展出很多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例如珂勒惠支、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等。那一次沙龙,主办方用十多个专题展让中国各地70、80后艺术家在上海集体亮相。在十多个专题展中,我们组织了“高原反应”云南青年艺术家联展参加沙龙。由十八个云南艺术家组成的“高原反应”杨晶是其中之一。那一年,他还在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上大四,一年以后他才毕业。但就是这么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在全国众多艺术家云集的首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上,获得了“全国十佳青年艺术家”的称号,这是多么荣耀的事。同时,他的作品《不安分的板凳》被德国藏家收藏,作品价格抵得上我两年的工资。2003年中国的艺术市场还处在萌芽时期,作品被德国藏家收藏,这是极其稀罕的。翌年,我们又组织了《紫外线》到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他的作品再次被多伦美术馆收藏。那两年,大家都很羡慕杨晶,他已然成为传说中的幸运儿。
由于受到美好前景的刺激,那几年我和一拨70后艺术家纷纷从云南出走,奔向帝都和魔都去遭遇即将到来的美好未来。然而已经获得傲人成绩的杨晶却不为所动,大学毕业后竟然选择了一所中学教书,眼睁睁看着即将来临的中国艺术市场与之擦肩而过。面对中国艺术界百年难遇的盛世,在那场让中国艺术家欲死欲仙的狂欢中,杨晶选择了旁观,成了局外人。
后来的时光,是大家在对自己欲望的追逐中各奔了东西,这一晃就是十几年。当我在帝都见证了中国艺术市场高潮,并随着金融危机的突然降临失魂落魄的回到云南后,再看到杨晶少年老成的目光,似乎终于明白了一点他当年为什么能够抵御住潮流的裹挟而身处世外的原因。尽管如此,杨晶这十几年的表现还是让我颇感意外,他并没有一直从事他擅长的雕塑,很多时候他其实都坐在画布面前磨叽磨叽。画画才是他做得最多的事,这又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
十多年前杨晶因为雕塑作品在云南一举成名,给很多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实际上他做得最多坚持最久的工作却是画画。在看到他整理的作品资料以后,我确实大吃了一惊。原来,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杨晶一直默默进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绘画语言有效整合和生动转换的探索。他的绘画大多数用丙烯完成,也有少量的油画。画面语言从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到欧普艺术等等各种风格都在尝试。大多数时候,他更倾向于用瓦萨雷里等人的欧普风格来表达他对文化与艺术的理解。然而,与欧普艺术不同的是,他不仅仅着迷于视觉幻象的游戏,而是用欧普艺术的视觉语言来传递丰富神秘却又不失幽默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次剧烈破坏,但其生命力一直在民间社会生生不息。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福山寿海”、“富贵花开”,以及我们对“和气生财”、“马上封侯”、“鹏程万里”的诉求与向往。这种潜在的价值观,不是一两句现代化就能草草掩盖的。数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文化基因,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一切,这种基因是人们面对日常生活时的选择和态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长。
年少老成的杨晶是如何把中国的文化基因与西方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呢。比如说,我们假设“福”是一种潜在能量,这种能量能够转化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财源滚滚这些具体的形式。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全神贯注于事业、身体、名声、财富这些琐碎细节中的,具体来说就是工资待遇、五险一金、血压血脂、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等等。那么如果直接把工资单、职称证、医保卡这些东西画出来是不是就表现出“福”的精气神了呢,显然是不足以的。因为每画一样东西就失去了除了画中事物之外的其它所有东西。而“福”作为一种能量,是具有丰富内涵并能够表现出无限外延的。“福”在大多数时候虽然会以生活细节出现,但作为整体概念的“福”很多时候是难以言状的,她只能以超越时空的姿态恒住于尘世人间,这种虚实相生的哲学与观念,正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基因。说到这里,你可以试想一下,用一个画面来表达这种既抽象却又实实在在的事物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好的,假设现在杨晶遇到了瓦萨雷里。就是那个通过光学与抽象艺术,创造出奇妙视觉幻象的艺术家。他从纯视觉层面通过渐变、透叠、重复、特异、连续对比、同时对比等构成手段,对视觉系统的盲点、错视、幻觉做了充分发挥。他的作品被称为欧普艺术,一种接近科学的纯视觉研究。虽然瓦萨雷里在画面的视觉幻象上有杰出成就,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性导致他的艺术更多的是在画面语言上,也就是说他的研究成果是属于工具性的贡献。现在,杨晶遇到了他,用他所创造的这套工具与中国的模糊文化结合,用西方视觉语言把东方既抽象又实在的哲学事物有效表现出来。正如作品《福》一样,福字从画面中心通过层层叠叠的线条向外不断重复和扩张,这种画面带来的视觉眩晕感与“福”的能量场是最好的搭档。杨晶用视觉来表达超越视觉存在的能量,这两者的结合非常巧妙。
中国文化基因中,很多时候注重一种能量的表达。而能量是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比如《八宝的山和水》、《文山山水》、《云海》等等。在杨晶的这些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视幻效果的风景,来体会都蕴藏在山水万物中的潜在能量。当然,杨晶并不是只捕捉到了欧普艺术便不能自拔,他具有极强的判断力和独立精神,他会使用任何绘画语言来完成他的表达。当他感到需要突破的时候,会果断采取行动,尽管你通常看到的杨晶是表情非常迟钝和木讷的。
近期的作品《黑山4》、《黑山5》、《黑山6》、《黑山7》,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杨晶在画面上的突破,尤其是《歌者1》、《歌者2》,一种非常规的视觉和意念被传递出来,人物与风景之间非逻辑性的组合。他开始在寻找除了概念之外的特殊经验,一种既是人类也是宇宙的共通关系。这种超越已经很难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样单一的二元对立来讨论了。再加上作品《喔》与《嗡》,则画出了在山川风景上的声波,在视觉世界里融合触觉与听觉,试图用视觉来呈现音声的尝试。这已经不仅仅是画面本身的问题了,他在通过视觉来触摸更多的感觉器官,这种触摸是可以被传递,被共振的。
对于《黑山3》这样的作品,则需要有中国五行知识才能更好的洞察其中的奥妙。西方色彩系统是在牛顿对光波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色彩关系,而中国的色彩则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配以青黄赤白黑,纯哲学的五行用色关系。《黑山3》四周的四座山与中央的黑白状,这正是五行用色的典型案例。用西方的色彩方法,无论如何你是无法理解《黑山3》这样的作品的。有了以上的理解,你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杨晶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画风水。不过他的风水并不是封建迷信般的神神鬼鬼,而完全是西方现代主义之后的当代视觉。这确实是太不一般了,也许他在探索中西文化间的第三条路。
杨晶虽然出生于1980年,但他与我认识的其他80后艺术家非常不同。在一个普遍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里,他的思考脱离了当下,显得过于深远。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让我们看到了80后的积极与多元。
薛滔
2018年5月5日
————————————————————————————————————
关于艺术家
杨 晶
198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
2004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生活、工作于昆明。
自2000年开始油画、雕塑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其中雕塑作品《不安分的板凳一》被私人收藏,《不安分的板凳二》被上海多伦美术馆收藏,《不安分的板凳三》被伍集成会堂收藏;油画作品《古镇印象》、《夏荷》,《马背上的猴子》等被私人收藏。
参加联展:
2000年《云南省肖像静物油画艺术展》云南美术馆 昆明
2002年《第一届昆明青年艺术家作品展》获“新星奖” 昆明
2003年《高原反应》光大会展中心 上海、云南省美术馆 昆明
2003年《超越平方——现代艺术与人居理念展》上海
2004年《中国新视觉》中信泰富 上海
2004年《紫外线》多伦现代美术馆 上海
2004年《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十佳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上海
2004年《自圆其说》莫干山路50号蛮巷艺术空间 上海
2004年《中国制造——中国当代艺术家观念家具作品巡回展》 上海
200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五周年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 昆明
2004年《大阅兵》云南民族博物馆 昆明
2005年《娱乐至上》索家村国际艺术营 北京
2006年《十二年》第五次红心作品展 卡瓦格博库 昆明
2006年《第三界云南省美协青年美术家提名展》 昆明
2008年《首届云南现代陶艺展》 昆明
2010年《红心公社16年》798白盒子艺术馆 北京
2012年《非流》苔画廊 昆明
2013年《与此同时》云南省博物馆 昆明
2014年《以梦为马》袁晓岑美术馆 昆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