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 Jiaxi Solo exhibition
Su Jiaxi Solo Exhibition
Duration: 2013.07.06–07.26
Curator: Xue Tao
Reception:2013.07.06, 16 – 21:30
Open Hours:Mon-Sun 10am -22pm
Address: ContemporaryYunnan, A zone, Jin Ding 1919•Loft, North JinDingShan Lu No.15, Kunming, China
+86 871 65385159
www.943studio.cn
contemporaryyunnan@gmail.com
@weibo.com/943gallery
前言/Forward by Xue Tao
苏家喜是非常少见的云南画家,他对绘画的理解和其他画家对绘画的理解差别很大,在他看来绘画是一种修行的过程。当然,很多艺术家都会说艺术或者绘画是一种“修行”,但真的把修行从说法落实到行动,把修行变成具体的艺术实践在作品中呈现出来,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所以尽管大家都会这么说,而实际上真这么做的还是比较少的。而我了解的苏家喜,就真的把“修行”实践于他的绘画中。因为他认为,在绘画中获得心灵体验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获得一种视觉。而云南大多数画家都在沉迷于创造让人赞叹的视觉图像,或者苦于锤炼自己的图式语言,或者沉浸于表现个人的某种思绪和情感。这些理解绘画的方式,是云南艺术家的普遍特征。他们对绘画的理解更多在绘画的物质属性方面,无论是从个人情感表现还是从美术史线索的探索和延续,都难以离开绘画的物质属性方面,都把绘画当作外在的“对象”来看待。尽管有人会说他在绘画过程中是全身心的投入,并已经达到物我两忘的地步,但这个忘却身心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件好作品。也就是说,获得一件好作品这个目的成为他们绘画行动的最初愿望和最终结果。而苏家喜画画的目的和结果并不注重于获得一件作品,而是朝着通过绘画过程来获得心灵体验这一特殊的方向前进的。
刚开始时,绘画是一种接近人类本能的事物,后来变成了艺术,后来又变成了一项复杂的专业技艺,我们今天接触的绘画,是一种专业的技艺,相距本能与艺术已经相当的遥远。在激进的艺术家眼里,技术成了思想保守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勇气的象征,这时绘画就变得相当的无趣。而事实上,云南大多数画家都不太思考这些问题,他们凭着本能的惯性和冲动在挥洒着他们所能够掌握的绘画技艺。绘画是什么,或者艺术是什么这些成了被忽略的问题。
出于对绘画的特别理解,致使苏家喜创作出一些不一般的图像,他的作品穿过个人情绪,绘画语言,图式哲学等等。他做出的这些图像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可能会过于一般和平淡。对于习惯从绘画中获得视觉享受的人来说,他的作品甚至会索然无味。而如果我们改变对绘画的惯性理解,或者放下通过绘画去获得视觉预期的话,我们就会在苏家喜平淡的作品中看到奇妙无穷,看到无限。
通常对绘画的思考使绘画无法超越绘画,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熟读《金刚经》的苏家喜把这种现象称为着“有”。对绘画的思考导致最终离开绘画,或者对艺术的思考导致艺术离开艺术,这被称为着“空”。无论着“有”还是着“空”都是需要非常警惕的。“空”“有”两边都不“着”,“中”亦不“住”,才是究竟之道。所以尽管苏家喜画画的目的和结果是朝着通过绘画过程来获得心灵体验这一特殊的方向前进的,也并不代表苏家喜就是一个行为艺术家,或者观念主义者。因为这两者都背离了绘画,都着了“空”。而如何在绘画中却又超越绘画本身,既做艺术又不被艺术形式所束缚,实现心灵和形式的完全自由,这才是苏家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不善言辞的苏家喜实际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对于绘画的理解或者对于艺术的思考,除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日记也给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作品和思想的重要线索。看他的日记,让我有一种说什么都显得多余的感觉。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看苏家喜作品时,别忘记看他的日记。
薛滔
2013年6月20日
苏家喜日记节录 Diary from Su Jiaxi
2010,12,30大风
当画入佳境时,你会感觉犹如识破天机,浑身通透。
2012,4,24雨
纯粹是一种难度极大的减法,单纯到近于“零”点,抛弃一切多余的部分,而“形象”只是一个进入的通道,没有“物象”的所指,而是成为形而上的存在。
2012,5,24晴
人们习惯用既有的知识结构,概念,理论逻辑去解读作品,所谓的艺术家也善于找“说法”来解释作品。太在意了,就掉陷阱里了。
作品的动人之处,某些力量和味道,来自感觉与才情,与空洞的概念无关。
2012,6,8晴
“是”与“非”之间的临界点,不是控制之内的理性逻辑推演,也非全部的混沌与未知,而是有方向的向某个极点的无限接近。
2012,6,16晴
艺术就是“一口气”,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就有了一个进入感,进出自由,这样的作品气就通了。
2012,6,18多云
绘画的纯粹性,不靠“题材”,“对象”,和“图像”暗示,她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语言方式,画什么都无所谓。她很宽泛,超越狭窄的“趣味”。
2012,7
形式的出现是依附在“内核”上的,“内核”来自生存体验的所得,这是活的自成系统的整体。
知识性的概念能通过学习得以了解,如果形式只是在解释概念的话,那无疑只能是空洞的,触碰不到那些心领神会的“切肤”之感。
材料本身从视觉,手感,甚至嗅觉上都有一种气息,对这种气息的把握让你和它之间更能相互照应,而不是相背而行。由此产生一种别的人和方式替代不了的整体性,这是由物的性格和人的气息揉在一起的,它甚至有一种呼吸感。
克制,是冷静下来的热情,是一种向内强勇的观心的修炼方式。
“临界点”是个很微妙的状态,既不混沌,也不明晰,但又无比真实,它类似一把万能钥匙,无所不开。
以审美体验为诉求的创作就如只在意好玩,过瘾等因人而异的口味。在这样的诉求里,包括终极,信仰也成为了趣味把玩的对象,呈现的只有空洞的形式和飘渺的说辞。
绘画不再是“批判,抒情,弘扬,叙事,表达,审美”等主观判断的预期图像效果的手段时,它就成为“无为”的体验过程,同时从狭隘的主题中脱身出来,对象具有的定义性认知就被消解,知识性解读即会失效。不再是通过描绘特指对象传递某种情感活动,而是在形象的画的过程中体会抽象的“道”本身。这是个观心的过程。一切言辞与教义都替代不了体验本身。
我希望作品能穿透理论和说辞,直接抵到“内容”,有一种实在感,这种实在感并非视觉感官或物理性的,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超验存在的具体体验。也就是“终极实在”的内容化,它不再是空洞的名词或符号式的审美趣味。

